新兴的中小市值资产类别正在崛起,使新加坡市场不再仅被视为安全而乏味。
- contact636065
- 10月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【新加坡】由于行业周期波动显著,新加坡上市的中小盘股长期经历起伏,令部分投资者措手不及。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时间点,海事与离岸、科技股甚至医疗股都曾轮番受到追捧,随后又大幅失宠。宏利全球投资(Lion Global Investors)亚洲股票投资组合经理 Kenneth Ong 指出:“它们总是上上下下,而这种波动性往往让投资者对中小盘股望而却步。”
如今,随着整体市场情绪改善,在多方努力下,Ong 看到中小盘板块出现积极变化,不仅仅是受行业轮动所推动。他在9月23日 SAC Capital 举办的专题论坛上表示:“现在正在发生的转变,是整个中小盘板块有潜力发展成为独立的子资产类别。受益于股市发展计划以及市场中公司质素的提升,我们有望逐步培育出这个资产类别。”
为此,新交所(SGX)已于9月22日推出iEdge Singapore Next 50指数,涵盖两种版本,追踪除海峡时报指数(STI)成份股外的下一个50只最大市值股票。Next 50 的推出是新加坡政府更广泛举措的一部分,其中包括通过股票市场发展计划(EQDP)向基金经理拨款50亿新元,用于投资中小盘股。
Ong 指出,中小盘股此前缺乏投资者兴趣的原因之一,是形成了“低关注度—研究覆盖不足—进一步缺乏兴趣”的恶性循环。随着关注度回升,投资者开始重新发现过去被忽视的公司。他强调,过去十年中小盘股的质素显著提升,那些能熬过多轮周期的公司“很可能就是最优秀的”。
Ong 表示,目前仍有部分中小盘公司持有净现金,估值倍数合理。“资产负债表干净,运营成本轻巧,因此当市场回暖时,这些公司具备强劲的经营杠杆优势。或者,它们通过创新切入新市场,迎来业绩复苏。质素依然存在,市场发现机会依然存在。”
从宏观层面看,Ong 对地缘政治因素持乐观态度。他认为,这些因素或许困扰其他市场,却可能成为新加坡的优势,包括对中小盘企业而言。只要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,新加坡将继续受益于资金与供应链的转移。“在任何市场里,必须是大盘股先表现,创出新高,小盘股才会跟进。小盘股往往从本地投资者开始,当投资者在三大银行等大盘股赚到收益后,通常会将利润转入中小盘股。”
Ong 将新加坡市场形容为“奇特的金字塔结构”:顶端有数十家市值超过100亿新元的公司,底部有约500家市值不足20亿新元的公司,而中间20亿至100亿新元区间内仅有约50家公司。他认为,这反映了新加坡经济特性:顶端由政府关联企业和三大银行主导,而中间层偏薄,说明新加坡缺乏足够大的内需市场,令中小企业难以在本地成长壮大后再走向海外。对此,他强调国家层面必须战略性地推动更多新加坡公司填补中盘层空缺,并吸引更多企业将总部设于新加坡。
市场复苏措施已实施数月,效果显著。据新交所数据,自今年初以来,Next 50 表现已优于 STI,尽管后者刷新了历史新高。
ICH 集团联合创始人卓侨兴指出,许多有良好研究覆盖的中小盘企业表现优异,但估值倍数也随之上升。不过,他提醒,应将这一涨幅放在过去十年被忽视的背景下看待。卓总透露,他正积极布局这些“隐藏的宝石”。“我们每周都在寻找机会,市场上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公司。”他表示,旗下机构近期参与了 ISOTeam、Food Empire 与 KSH Holdings 等中小盘股的配售,“路还很长”。
Amova Asset Management 亚洲股票高级投资组合经理 Kenneth Tang 则指出,尽管三大银行近期备受瞩目,但其他板块的回报更为可观。“当你投资规模更小的公司时,往往能看到更多亮点。中小盘股正在迎来复兴。”他说,该公司近期已投资 Food Empire 与 ISOTeam,并见证了资金明显流入。
Tang 同时呼吁,若要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,本地投资者心态必须改变。长期以来,新加坡市场被视为“安全但无趣”,主要依靠较高的股息收益吸引投资者。他希望未来能有一两家高成长企业上市,带动投资者对高贝塔成长股的兴趣。“如果一家企业的估值倍数能因真正的成长从20倍扩展至30倍再到40倍,那就能为其他成长型中小企业开路,进而改变市场文化。”
在沟通与研究层面,卓总强调企业必须讲好自身故事,并且清晰透明。他直言:“为什么要暗示融资?我们应该公开谈论,而不是隐晦表达。”
Ong 建议企业管理层在传递成长故事时保持简洁明了。他举例称,美国礼来制药(Eli Lilly)凭借减肥药产品赢得投资者青睐,尽管该公司还有丰富的产品管线,但因其核心故事简单易懂,估值倍数显著提升。
他也提到研究的重要性。过去他曾在房地产开发商任职,2008年时市场对写字楼概念股过度追捧,而凭借行业经验,他提前数月判断租金正下滑,与股价走势严重背离。
卓总则保持乐观态度:“我认为这是市场复苏的早期阶段,也是近十年来最好的时机之一。”但他同时提醒,过去如“中国概念股丑闻”的教训不应重演。“作为行业参与者与意见领袖,我们必须对部分公司把关。”
Tang 则从更长远角度总结称,EQDP 的“宏图”之一就是重振主动型基金管理在市场中的关键作用。他指出,若不计淡马锡,新加坡股票的最大持有者其实是美国被动投资巨头贝莱德(BlackRock),而这仅仅是因为其跟踪的 MSCI 世界指数包含1,320只成份股,新加坡占其中1%。他设想:“如果这1%能由本地主动型资产管理公司持有,并积极创造价值与超额收益,那才是真正令人振奋的前景。”



